核技術的廣泛應用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產生很多不可預見問題,尤其以切爾諾貝利和福島為代表的突發核事故對核應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事故一旦發生將導致放射性物質以不可接受的量釋放進入環境,將對環境和公眾造成嚴重的影響。核設施核材料性能變化、設備缺陷、操作失誤、突發供電事故或火災等原因,均可能造成核物質泄漏事故,導致工作場所大量放射性物質特別是氣溶膠的擴散。氣溶膠的粒徑較小,微粒的基本性質很不穩定,1~ 10 μm 的微粒沉降緩慢,懸浮在空氣中較久[1],其釋放后將嚴重污染工作場所,給工作人員和公眾帶來不可接受的照射劑量,對環境的影響更難預測和控制。因此在核事故( 事件) 發生后,放射性氣溶膠的控制和凈化是應急工作的重要任務。氣溶膠粒子的凝并是指氣溶膠粒子由于相對運動,彼此間發生碰撞接觸而粘附和聚合成較大粒子的過程[2 ~ 3]。工業除塵領域在處理細微顆粒物時,可采用投加與污染物有較好親合作用的大顆粒促進顆粒物凝聚,達到超細顆粒物的除塵的目的[4]。水性聚氨酯作為氣溶膠顆粒的壓制劑,對其進行霧化后用模擬氣溶膠顆粒的凝并處理已開展了前期的研究,并與水霧化進行了對比[5-6],本文在前期實驗的基礎上,詳細研究了壓制劑用量、氣壓和不同氣溶膠初始濃度等工藝條件對模擬氣溶膠粉塵顆粒物的凝并及去除效果,以期為實際放射性氣溶膠的霧化處理提供數據和工藝支持。1) BEG-2000 型粉塵氣溶膠發生器,德國palas 公司。主要通過氣流載帶方式將非黏性粉末及粉塵形成連續、穩定濃度的多分散氣溶膠,在本實驗中起模擬氣溶膠發塵源作用。2) Welas digital 2000 氣溶膠粒徑譜儀,德國palas公司。本實驗中配備2300 型傳感器,可對粒徑段為0. 6 ~ 40 μm 的氣溶膠顆粒粒徑和濃度進行測量。1 霧化裝置本項目中采用空氣噴霧方式,由儲液箱、閥門、流量計、霧化噴嘴及管路構成。壓縮空氣將試劑通過管路輸送至空氣霧化噴嘴,與另外一路壓縮空氣在噴嘴中進行氣液混合后噴出至待處理空間,達到氣溶膠去除的目的。工藝流程如圖1 所示。實驗系統主要由實驗間、氣溶膠發生器、氣溶膠粒徑譜儀及水性聚氨酯霧化裝置等構成。實驗間尺寸,長× 寬× 高= 3 000 mm × 3 000 mm × 2 500 mm,框架采用塑鋼搭建,框架之間嵌入透明鋼化玻璃并密封,實驗間設置有排氣口,預留氣溶膠發生器、水性聚氨酯霧化裝置入口和氣溶膠粒徑譜儀取樣口,實驗間內無雜物,避免粉塵的產生。實驗系統見圖2。1. 4 實驗方法實驗間在凝并實驗時,假定粉塵氣溶膠在房間內呈均勻分布。在對模擬氣溶膠霧化處理過程中,主要影響其霧化壓制效果的因素有霧化時的氣壓、壓制劑的霧化量以及氣溶膠的初始濃度等因素。因此,在模擬氣溶膠條件下,霧化性能考核主要考察壓制劑在不同的霧化氣壓、用量及不同氣溶膠初始濃度時,氣溶膠凝并的半值時間tH及壓制效率η。并使用半值時間tH和壓制效率η 為基本評價標準,以此來評估裝置的使用效果。